蚌埠融資擔保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12-2013 皖ICP備13001492號
電話:0552-3183773 QQ:410339728 Email:bbrzdb@126.com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涂山東路1757號投資大廈11樓
國內金融業并購好戲連臺:浦發銀行并購上海信托正在推進,國泰君安聯姻上海證券、華安基金連環整合,安邦保險收購世紀證券初露端倪,“雙馬”金融構想日漸豐滿……所有并購均指向同一目標——混業經營。
金融混業的推動者,看好的當然不僅僅是金融機構的豐厚利潤,混業架構下資本的乘數效應才是并購的原始力量,混業經營正在路上。
金融混業經營是近幾年的行業大趨勢,火熱推進的上海金融國資改革中,唱主角的正是金融機構之間并購重組,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的步伐正在加快。
目前來看,國內金融集團有三類混業模式:一是由銀行控股的綜合型金控帝國;二是由政府層面布局的頂層設計型金控帝國;三是與產業結合的青澀型金控帝國,不同載體下打造的金控帝國模式截然不同,也各具混業特色。
“無論是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都是各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表現形式,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社科院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曾剛表示,由于當前客戶對于金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行業競爭的加劇,倒逼金融機構加速綜合化經營。
模式一
政府主導型金控集團
近幾年,金融機構紛紛跨行混業,涉足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等領域,意圖打造一個擁有金融全牌照的王國,由政府層面布控的頂層設計型金控帝國顯然更具推動優勢。
上海國際集團正是這樣一個有力推動者。作為浦發銀行和國泰君安的大股東,由其主導的行業并購,正成為金融混業新的推動力量。
事實上,上海國際集團的金控野心早已暴露。據上海國際集團的官網顯示,上海國際現階段的定位是戰略控制型,打造以金融投資為主業的綜合投資集團,發展目標是逐步實現金融綜合經營的控股集團。
無論是國泰君安并購上海證券和華安基金,還是浦發銀行并購上海信托,都勾勒出了上海國資打造銀行系金融控股集團和證券系金融控股集團的金融國資改革思路。
目前,上海國際集團持有浦發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國泰君安、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大眾保險、華安基金、上海國盛典當、上海市再擔保、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等多家金融機構股權,整合已箭在弦上。
“收購上海信托,是浦發銀行向綜合化金融集團發展邁進的重要一步。”某大型券商金融行業研究員表示,若浦發銀行收購上海信托得以成行,浦發銀行將成為擁有銀行、信托、經紀券商、公募基金、融資租賃等多張金融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團。
由政府層面布控的頂層設計型金控帝國不僅僅在上海,近年來,以整合地方政府金融資源為由,各省市地區都在積極謀求成立地方政府控制下的金融控股集團。如天津泰達集團、江蘇國信資產管理集團、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
“現 在地方政府主導的金控集團主要以 地方財政+金融資本 形式出現。”深圳某證券公司高管人士稱,地方主導的金控集團,可以有效對分散的地方金融機構的地方財政性質股份進行整合,對地方金融資源實現集中控制;但 由于針對金控的監管法律制度框架尚未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主導的金控將引發出資人監管的難題,使得地方金控帶有先天性的體制缺陷。
“各金融行業之間的業務交叉、滲透、融合趨勢愈來愈明顯,這符合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需求。”曾剛表示,當前中國金融混業的發展模式看來已經越來越清晰,各混業經營模式的雛形也基本形成,制度建設也呼之欲出。
模式二
產業融合型金控集團
國內越來越多的國有、民營企業集團,特別是一些央企,紛紛進軍金融業,控股證券公司、銀行、保險、信托、基金管理等金融機構。
其一是國有控股的多元化投資型集團:如招商局控股招商證券、招商銀行、招商局保險、招商中國基金(香港上市);由中信集團打造金融全能業務結構:中信實業銀行、中信嘉華銀行、中信證券、中信信托、中信基金、中信期貨、信誠人壽等;中糧集團則與外方合資成立中英人壽、中怡保險;五礦集團控股五礦證券,合資成立了金盛人壽;海航集團進入信托、保險、融資租賃。
不得不提的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金控集團——中國平安,金控架構涵蓋了保險、銀行、信托、證券、資產管理、基金、期貨、不動產等業務形態。擴張仍在進行,平安正布局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等新業務,觸角正延伸至目之所及的任何地方。
其二是處于壟斷地位、產業鏈一體化的央企,繼設立財務公司后,也競相進入其他金融領域。如中海油合資成立了??等藟?、中海油信托;中石油合資成立了中意人壽,控股克拉瑪依商業銀行;中石化發起設立了陽光財險、安邦財險;國家電網直接控制了英大信托、英大證券、英大泰和人壽、英大泰和財險等公司;南方電網發起成立了鼎和財險;華能集團成立了華能資本,發起成立了永誠財險,控股長城證券;大唐發電發起成立了大地保險。
競爭性產業龍頭企業也紛紛效仿。例如,海爾控股了青島商業銀行、長江證券,并合資成立了海爾紐約人壽;聯想集團參與國民人壽發起;萬向集團成為民生壽險第一大股東;上廣電也與外方合資成立了廣電日生人壽。
民營企業進軍金融也毫不遜色。例如,新希望參股民生銀行;復星集團控股德邦證券,并將收購一家銀行;東方集團參股民生銀行、控股新華保險。
更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萬向金融王國的搭建。1969年魯冠球為首的7個農民兄弟一起創辦的鐵匠鋪,是萬向的起源。1970年初,萬向開始進入汽車十字軸萬向節制造領域。隨后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萬向開始將業務不斷介入到各金融領域,獲得了銀行、信托、保險、基金、期貨等10余張金融牌照,并積極并購多家上市公司。
如果再入股一家證券公司,萬向金融王國將正式組建完畢。而魯偉鼎則是這個金融王國的實際控制人。
國 務院2012年頒布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中曾提出:“引導具備條件的金融機構在明確綜合經營戰略、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積極穩妥開展綜 合經營試點,提高綜合金融服務能力與水平,引導試點金融機構根據自身風險管控能力和比較優勢選擇金融業綜合經營模式。”
在此背景下,不少企業將布局金融板塊作為重要的業務和潛在的重要利潤增長點。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公司金融學教授朱武祥認為,隨著商業環境的變化,有實力的企業更渴望打造產業鏈、培育商業生態的企業集團,大力發展與自身產業經營相關的金融服務,形成經營協同效應。
“綜合化經營可以為金融機構提供一個更加穩定的業務模式,同時還能通過整合資源、客戶、咨詢技術和服務渠道,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的金融超市,從而減低交易成本。”曾剛表示。
模式三
銀行控股型金控集團
雖然平安、光大、中信率先開啟了金控帝國的雛形,但在老牌四大國有銀行身上,也不難發現其構造金融帝國的版圖正日益擴大,銀行系金控集團的輪廓逐漸清晰。
“較早時間以前,證券、保險、期貨等業務都隸屬于人民銀行,那是早期國內混業模式。”曾剛稱,如今在綜合化經營步伐加速的背景下,銀行擁有龐大的資產規模,營業網絡的廣度和深度均占有優勢,加上長期積累的各類客戶資源,無疑都讓銀行在綜合化金融競爭時代占據先機。
從2005年到2010年,短短5年時間,商業銀行悄然間向基金、信托、保險等金融領域全面滲透。
2005年,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啟動了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試點工作,工行、建行、交行成為首批3家試點銀行。這一年,工銀瑞信、交銀施羅德、建信基金等首批銀行系基金管理公司成立。
2007年,經國務院批準,監管部門擴大試點范圍,中行、農行、招行、浦發和民生銀行成為第二批試點銀行。光大保德信、平安大華和中郵創業等銀行系基金公司成立。
此外,商業銀行也通過收購和入股進入信托公司。2007年6月,經銀監會批準,交通銀行宣布對湖北省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實施重組,成立交銀國信。2009年3月建設銀行入股合肥興泰信托獲批,并將其更名為建信信托。2013年1月,興業銀行控股前身為聯華國際信托的興業信托獲批。
隨著銀行業對混業經營步伐的加快,截至目前,據證券時報記者粗略統計,已有9家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7家商業銀行投資保險公司,3家商業銀行投資信托公司,6家商業銀行持有境外投資銀行牌照,2家商業銀行持有境內投資銀行牌照。與 銀行聯姻,其他金融機構最大的優勢在于借助銀行網點和客戶優勢。先以保險業為例,被銀行控股的保險公司,能借機進入新的市場,并同時向金融集團發展,實現 多元化經營。而銀行方面,在控股保險公司后,就不再是單純追求手續費收入,而是需要通盤考慮、整合資源,以獲得規模效益。